刚进8月,央视给全球军事观察领域,来了一份“大地震”。军事纪录片《攻坚》中提到,一架歼-10C战斗机在模拟对抗中成功“击落”隐形战机。当飞行员发现单机雷达无法捕捉目标时,预警机瞬间响应,通过加密数据链将厘米级精度的目标轨迹参数实时分发,引导导弹在复杂电磁环境中完成中段修正与末端锁定,并最终实现超视距击落。这短短15秒的通话背后,是中国解放军正在经历的一场颠覆百年空战规则的军事革命,从单一平台的性能比拼,转向全域作战要素的深度耦合。 熟悉军事领域的朋友应该都明白,歼-10C可以追平代差,直接击落五代机,这种胜利绝非单机性能的突破导致的,而是中国空军体系化作战力量的完整呈现。
在演练中,空警-500预警机凭借其有源相控阵雷达的独特体制,率先在200公里外捕获隐身目标的微弱雷达反射信号。随即,由歼-16D电子战飞机发动多频段电磁压制,通过释放自适应干扰波,将对手电子对抗系统的响应时间从0.8秒拖长至8秒,相当于在空战中给对手戴上“电磁镣铐”。而歼-10C全程保持雷达静默,仅作为武器发射平台,在高速数据链接收目标信息后,以近乎教科书般的60度角跃升,实现一击毙命。这一杀伤链,使隐身战机依赖的雷达反射面积优势,在绵密的体系网络前土崩瓦解。
这一点,其实在几个月前的印巴冲突里就得到了最直观的验证。巴基斯坦空军运用中国提供的ZDK-03预警机与歼-10CE构建作战体系,在一次边境冲突中,通过预警机引导歼-10CE实施低空突防,配合地面防空雷达形成交叉火网,以零损失击落印度多架敌军,引发全球轰动。而印军尽管从俄罗斯、法国采购了苏-30MKI、阵风等先进战机,却因各装备体系的通信协议互不兼容,难以实现协同作战,甚至因为数据链加密标准冲突,出现预警机与战斗机信息传输中断的体系割裂问题,让自家空军沦为“又聋又瞎”的活靶子。 坦率地说,伴随着技术进步,现代战争的核心武器,已从导弹本身转向无形数据流构成的“神经”网络。在东海方向,日本航空自卫队曾遭遇雷达屏突现30架“歼-20”的惊魂时刻,事后才通过电子侦察机回传数据琢磨过来,是遭遇了歼-16D电子战机的“虚拟目标生成”电磁欺骗,这种技术能通过模拟战机雷达信号特征,在敌方雷达上制造逼真的假目标群,使对手防空系统陷入饱和式混乱。
事实上,这种体系化的革新,带来的就不光是战斗力的影响,还有颠覆性成本效益。举个例子,美军F-35单机成本高达1.1亿美元,每年维护费用超800万美元,而歼-10C仅约5000万美元,维护成本不足F-35的三分之一。一架F-35的资金可部署2架歼-10C加1架电子战无人机。再配合上“攻击-11”等各型无人机充当的“忠诚僚机”,形成“高端体系+中端平台+低端消耗”的作战生态。这种非对称效益,足够彻底改变战争规则。 值得注意的是,央视纪录片中还专门对这一革新,进行了一个一针见血的评价,“未来作战,就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这一判断揭示了全球军事变革的本质。当美军F-22在南海遭遇无侦-9无人机的持续追踪,这种配备双波段雷达的高空侦察机可在2万米持续监控F-22的红外特征,当歼-10C与“忠诚僚机”无人机群展开基于AI的协同决策试验,传统隐身优势在分布式体系面前已黯然失色。空战规则的核心,也从平台代差转向网络效能,胜负取决于信息流转速度与节点协同密度。
很直白地说,这次央视的爆料,意义是非同凡响的。很大程度上来说,它象征着以“网络中心战”替代“平台中心战”的时代全面到来。未来十年亚太地区预计部署超300架F-35,而中国通过歼-10C验证的体系路径,为未来选择了最优方式。高端战争的门槛不再由天价隐身战机定义,而是取决于作战体系的完备性与创新性。当各国武官在珠海航展上凝视着歼-10CE、空警-500与歼-16D组成的“铁三角”时,他们看到的不仅是武器展品,更是一套重构战场规则的哲学:现代战争的胜负,或许在战机升空之前,便已写在数据链的脉络之中。
融胜配资-股票配资资金-炒股哪个平台好-在线股票配资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