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美国通过泰国和墨西哥转运关键矿产的操作引发关注。根据美国海关数据,去年12月至今年4月,美国从这两国进口的锑氧化物达3834吨,几乎超过此前三年总和。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美国在关键矿产供应链上的深层博弈。
稀土(资料图)
美国在关键矿产领域的进口依赖由来已久。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2025年报告显示,在其划设的50种关键矿物清单中,41种进口依赖度超50%,其中29种最大生产国是中国。这种依赖在高端制造领域尤为突出,比如镓、锗等用于半导体和军事技术的材料,中国供应量占全球90%以上。
为规避中国出口管制,美国企业采取“第三国转口”策略。泰国和墨西哥成为重要中转站,两国今年跃升为中国锑的前三大出口市场,而2023年它们甚至未进入前十。具体操作上,货物在物流链中被标注为“铁、锌或艺术用品”,抵达第三国后再重新贴标转运至美国。不过这种方式成本高昂,一位美国企业高管坦言,每月只能通过小批次运输获取约200公斤镓。
展开剩余76%这种供应链重构暴露出美国的困境。一方面,中国通过《矿产资源法》等法律强化出口管制,违规者最高面临货值10倍罚款及刑事责任;另一方面,美国本土产能严重不足,全美国仅有1座稀土矿,且产出的矿石仍需运到中国冶炼。
泰国和墨西哥的角色差异明显。泰国作为东南亚枢纽,在锑等矿产转运中占据地理优势。尽管该国仅有一家锑冶炼厂,且自身不具备大量开采能力,但作为区域物流中心,其港口设施为货物中转提供了便利。墨西哥则凭借地缘接近性成为另一关键节点,其锂矿资源被美国视为“北美锂三角”计划的重要拼图。不过,墨西哥近年推行的锂矿国有化政策引发中资企业赣锋锂业的仲裁纠纷,凸显资源民族主义与外资利益的冲突。
美国的战略布局并非局限于这两个国家。在非洲,美国正加大对钴、石墨等资源的投资,试图构建多元化供应链;在欧洲,挪威等国被纳入关键矿产战略合作框架,强调“高标准劳工权利”和“绿色转型”。这种全球布局的核心,是对冲中国在关键矿产领域的主导地位。
稀土(资料图)
但美国的如意算盘面临现实阻力。墨西哥索诺拉锂矿项目因政策变动陷入停滞,原本预计的1.75万吨年化产能无法兑现。印尼作为全球最大镍矿产地,虽与美国达成合作,但当地环保组织批评其镍加工业导致森林砍伐和水源污染。这些问题表明,单纯依靠资源国的地缘位置无法解决供应链的根本矛盾。
美国在关键矿产领域的短板不仅体现在资源获取,更在于加工能力。以稀土为例,美国唯一稀土矿产出的矿石需运至中国冶炼,而中国掌握着全球90%的稀土分离技术。即便美国企业试图在本土重建产业链,也面临技术和成本挑战。埃克森美孚等企业虽计划涉足锂资源开发,但短期内难以突破中国在电池金属加工领域的优势。
环保问题进一步加剧矛盾。墨西哥锂矿开发引发当地社区抗议,认为采矿活动破坏生态平衡;印尼镍矿冶炼厂周边水质恶化,居民健康受到威胁。这些争议使得美国推动的“可持续关键矿产联盟”面临质疑,该联盟虽宣称促进环保和社区利益,但实际操作中常因企业逐利行为偏离目标。
中国的反制措施则直击痛点。2025年5月,中国在深圳部署打击战略矿产走私专项行动,公安部、海关总署等多部门联合针对“伪报瞒报、夹藏走私、第三国转口”三大手法。这种穿透式监管让美国企业的转运操作风险陡增,也迫使美国重新评估供应链韧性。
美国的供应链调整正在重塑国际矿业格局。泰国和墨西哥的转运中心地位提升,吸引更多物流企业参与其中,但两国有限的冶炼能力可能成为新瓶颈。非洲国家则在博弈中寻求平衡,既接受美国投资,又通过“资源民族主义”争取更多利益,如刚果(金)要求美企在钴矿开发中提高本地分红比例。
对中国而言,这种博弈反而强化了技术优势。即便美国组建“15国关键矿产联盟”,也难以绕开中国在冶炼环节的主导地位。以锂电池为例,中国掌控着全球67%的正极材料产能,而美国本土产业链仍依赖从中国采购原材料。这种技术壁垒使得美国的“去中国化”进程举步维艰。
稀土(资料图)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供应链博弈正从经济领域向规则层面延伸。美国在与挪威的合作中,特别强调审查“第三国非市场化政策”,试图通过规则制定削弱中国影响力。但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资源国建立的合作关系,已形成稳定的供应网络,这种基于共赢的模式更具可持续性。
美国通过泰国和墨西哥转运关键矿产的操作,本质上是其供应链困境的应急之举。尽管这种方式短期内缓解了部分压力,但无法解决本土产能不足、技术依赖和环保争议等深层次问题。中国通过出口管制和技术优势构筑的“护城河”,正在重塑全球矿产博弈的规则。未来的竞争焦点,或许不再是资源本身的争夺,而是围绕冶炼技术、产业链整合和国际规则制定的全方位较量。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将深刻影响全球经济格局和地缘政治走向。
发布于:江苏省融胜配资-股票配资资金-炒股哪个平台好-在线股票配资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